口蹄疫是屬于目前養殖業當中比較常見的傳染性疾病,該病的發生對家畜的健康危害較大。該病不僅發展速度快,且具有較強的傳播性,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的蔓延,容易造成牛、羊出現大面積的死亡。
現針對牛、羊口蹄疫的發生和診斷分析進行一定的研究,希望可以為該病的防治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案。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口蹄疫病毒傳播速度快且很難控制,即使得到控制也會出現復發,一旦形成大面積的傳播,不僅會直接影響食品安全,還會對養殖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加強對牛、羊口蹄疫發生與傳播的控制是目前我國防疫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
1、發生情況
口蹄疫在牛、羊等家畜中發生的幾率較大,是一種比較常見并且傳播性較強的流行疾病。從臨床病理學來分析,口蹄疫病毒通常存在于動物的糞便中,由于管理人員的日常清潔工作不到位或者在衛生管理不達標的情況下,就容易導致該病的發生。一般來說,病牛、羊在發病初期階段臨床癥狀就比較嚴重,而該病還會持續發生,毒性較強,很難徹底根治。即使病牛、羊完全康復,還會在較長時間內攜帶病毒,有時可超過1個月,而且不排除會再次出現復發的可能性。
養殖戶為了防止口蹄疫的發生、傳染就要做好該病的預防管理工作。牛、羊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的黏膜都是病毒寄生以及感染的位置,若是一旦發病,這些畜類的相關產品,如肉或毛發等都會攜帶病毒。在運輸的過程中,由于分泌物或是排泄物處理不當也會導致病毒的傳播。母畜與新生的幼畜可通過直接接觸而導致病毒傳播。口蹄疫在春冬季節發病率較高,其他季節也可發生。
牛、羊口蹄疫的發病情況存在差異,病毒危害以及治療方式與牛、羊的種類和免疫系統都有直接的關系。成年牛、羊自身抵抗能力比較強,通過藥物的治療病情會得到控制;幼齡的牛、羊由于機體尚未發育健全,對病毒的抵抗力較低,一旦感染該病未得到有效的治療會直接導致死亡。
2、臨床癥狀
口蹄疫主要的發病區域在動物的口腔或是蹄部等,哺乳期牛、羊的乳房區域也會發生病變。患病牛、羊的口腔以及乳房會出現大小不均勻的水泡,若病情發展的較快,嚴重時水泡會逐漸的變大,最后形成血斑,甚至牛、羊的呼吸道和肺部都會出現病毒。發病的牛、羊會表現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哺乳母畜表現為產乳量下降。
3、鑒別診斷
早期診斷、鑒別以及隔離是降低牛、羊口蹄疫傳播的重要措施。養殖戶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掌握口蹄疫發病的基本情況,并且要定期進行檢查,針對一些不確定的情況,可以咨詢專業的機構進行診斷,也可以做一些病毒的鑒定,最后進行確診。
在診斷過程當中,養殖戶易將口蹄疫和口炎弄混。口炎的患病區域也是集中在口腔或鼻孔周邊等區域,在短期的發病期間與口蹄疫的癥狀相似,若是還沒有形成病灶就會自愈,且不會感染家畜的內臟器官。但是,口蹄疫在牛、羊的口腔和鼻端以及蹄部均有可能出現病灶,并且毒性多變,初期只是形成水泡,嚴重時會出現破裂以及潰爛,甚至會影響到咽喉或者其他器官。因此,養殖人員在日常的管理當中要對一些常見疾病進行正確的鑒別,做到在確診前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毒傳播。
4、防治措施
牛、羊口蹄疫的防治基本原則就是防患于未然。由于口蹄疫病的傳播性較強,需要做好前期的該病控制準備工作,以此來降低發病幾率,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損失。可以采用以下幾點防治措施。
第一,接種免疫。雖然口蹄疫病毒的毒性較強,并且沒有一種疫苗可以完全的抑制住該病毒,但可以采用已經研制出的常見性誘發口蹄疫病毒的疫苗。養殖戶需嚴格依照疾病預防程序來實施接種工作,以此來減少該病毒的出現,如市場上出現的滅活疫苗和高免血清等都有很好的免疫效果。
第二、在日常的飼料喂養中,可添加增強免疫力的飼料添加劑,提早做好預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三,加強衛生管理。養殖戶在日常衛生管理工作當中,要及時打掃圈舍,定期進行消毒,給牛、羊提供一個干凈的飼養環境。對清出的糞便和墊料要進行環境消毒處理,將病毒殺死。
第四,做好定期檢查工作。養殖戶在日常管理當中,需要做好定期的檢查工作,并且將前期的癥狀要進行準確的鑒別,若是出現疑似發病的情況要及時的做好隔離工作。
第五,減少人為傳播。養殖人員應加強個人衛生,養殖場內禁止閑雜人員隨意進出,減少人力傳播的可能性。
注: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